2018年6月2日 星期六

《一個人大丈夫》。


要去松鼠家參加《一個人大丈夫》的對談講座前,我按平日路線搭了168公車,提早在凹仔底捷運下車。前往目的地的途中經過一間小七,正要準備進去時,迎面走來一個感覺相當眼熟但我不認識的人,我膝反射地向對方拋出問題:「請問你是家騏嗎?」我想我的潛意識已經自己記住家騏的長相從臉書大頭貼看到的),但這種沒頭沒腦以路人甲姿態忽然登高一問的行動,應該還是稍微嚇到了人家。

幸好後來的座談愉快順暢,我第一次參加這種對談活動,事前很緊張,但是一和家騏見到面就放鬆了下來社長本人似乎具有令人放鬆的特質XD),一到松鼠家就更放鬆,整個空間好舒服。我們沒有太多時間順過流程,參加的朋友就都來了,看到好幾個老同學,真是謝謝大家來陪我。

整場座談有松鼠輕鬆自然又有深度的開場和串場,還有家騏幽默又坦率的一人出版生活大揭密,我沒說話的時候都覺得自己進入粉絲模式在聽他們說話。

其實這場座談我最想做的事情是推書,因為《一個人大丈夫》太好看了。這部作品表面上是「一個人出版」的訪談錄,但我覺得凡是偶爾會思索「人生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的人都會喜歡這本書。作者西山雅子的採訪和寫稿功力一流,寫出了很有深度但完全不賣弄的採訪文,裡頭充滿出版人在工作與生活中付諸行動的各種靈光,我在閱讀期間不知不覺做了好多筆記,簡直是心靈大補帖。請大家務必買一本來讀讀。




























在座談之前,松鼠事前給了我一份提問,我很乖巧地試著寫了簡單的回答,結果現場提問完全是另一套噢。可是都是很棒的問題,我也趁機回顧了一下自己的「一個人大丈夫」生涯,很高興能藉此機會重溫這個過程。也和大家分享。


--


5/31,6/1
一個人大丈夫書籍分享會【提問】

1 請問獨立創業的契機。

我是從2010年的八月,開始成立心靈寫作工作坊的。

在開始開設工作坊課程之前,我去了澳洲打工半年,當時我對自己將來要做甚麼感到很迷惘,那時候我把《心靈寫作》這本書帶到澳洲,一面做勞動工作跪在地上拔雜草、拔蔥之類的)一面實踐書中的做法,它改變了我對寫作的想法,我開始以身體性而非大腦思考性的方式寫作,我的書寫開始變得順暢敞開,回來之後我和朋友合組寫作聚會,一年之後我開始開設工作坊課程,可以說完全是無心插柳的結果。

2 因為喜歡這件事閱讀/出版/烘培/寫作,所以很自然地往這方向前進,那麼開始之前有掙扎或猶豫過嗎?比如景氣)

一開始完全不知道這件事怎麼進行,我是指我自己很喜歡寫作,但不知道如何帶領其他人寫作這件事。不過因為規模很小,就是試試看去帶領一個工作坊,所以並沒有達到掙扎或猶豫的地步。比較多出現的是「自己究竟要怎麼做」「拜託一定不要做得太差」這類很實際的念頭。

我覺得自己並沒有所謂「下定決心」的歷程,其實我是開始做這件事之後很久,回頭去看才意識到「啊我已經身在其中了」。我很高興這件事是這樣開始的。我後來也在工作中慢慢理解到我這個人的個性,我不擅長先把事情詳細計畫好然後再去做,大多數時候是憑著一股熱情開始,然後慢慢延伸、修正、還有脫軌,然後再回來。雖然我很佩服能夠詳實計畫並執行的人,但那樣的方法在我身上就是行不通。這幾年來我意識到,我需要做的常常是開一個頭,然後讓那個東西帶著我去跑,重要的是我得跟上它的腳步,並且保持耐力和願意接受挫敗。如果我非要等待自己都計畫好了才開始,通常那件事就會胎死腹中。

3 你覺得這當中最大的助力是什麼?

我覺得我是一個很需要啦啦隊的人。雖然大多數時間都是一個人工作,但我其實很喜歡也熟悉獨立作業的感覺,不太會覺得一個人孤立無援,反而很享受其中的自在。不過,當工作陷入瓶頸的時候,我會跑去找我尊敬的朋友說話。有一次我在工作中非常沮喪焦慮,懷疑自己工作的價值到底在哪裡,掙扎了幾天後,我打電話給一個住在遠方的好朋友,她跟我說,「先不用努力工作,安靜下來,找到不曾仔細體察的感覺,先成為自己靜靜的觀察者。」當時我心裡很脆弱,聽一聽就流眼淚了,有一種被接住的感覺。我的家人和伴侶也給我很多支持,我想我的助力就是身邊這些人,雖然他們可能不太知道我真正的工作內容是甚麼,可是精神上的支持可以讓我覺得被充電。

4 我覺得基本上一個人獨立開業做的事,很像是個人的某種作品產出,是否有遇過別人會對自己說:這出版社或書/麵包蛋糕/文字/工作室果然很有你的風格?請問大概能否描述所謂的xxx的風格,究竟是什麼呢? 

這題真難回答啊XD

我覺得「自己看自己」是很難的事,不得已我只好回頭去看一些過去朋友幫我推薦課程寫的字。我發現有蠻高的比例都是說這個寫作工作坊提供一個讓人好好面對自己,照顧自己的空間。這裡說的空間,有一部份是指實際上具體的空間,有一部份是指精神上的空間。我記得有一個很有個性的媽媽,第一次來上課的時候跟我說,她一走進工作室,就覺得好有親切感,因為工作室的佈置就很像她還沒出嫁之前的房間佈置風格,後來她結婚生子一忙,根本無暇照顧甚麼佈置了。我的工作室其實就是一個很簡單的空間,有一個長長的桌子,一個三格小書櫃,然後有一張桌子放茶杯和零食,就這樣,沒有太多物品,我有點刻意這樣做,因為寫作是一個在心裡騰出空間來的過程,有一些東西要釋放掉,或者要傳遞出去,不是淤積在心裡,所以我想讓空間盡量保持清爽。

吳爾芙說,女人要寫作,就要有自己的房間,這句話有很多種解讀的角度,但我覺得寫作工作坊的存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給自己一個房間,在這個房間裡,你可以自在、獨立、真實地去書寫。那跟你寫得好不好沒有關係,而是你交付一種信任給自己和書寫,相信你可以把所有的一切釋放出來,無論你寫得滿意與否,你都願意接納它們,因為那也是真實的一部分。在這個敞開來寫作過程中,有時候會出現讓自己意外的念頭或感受,有可能是過往的創傷,也有可能是一份新的智慧,面對這兩者,對想要好好面對生命與自己的人都是很有意義的。

這是我自己在寫作這條路上的理想,我也還在努力中。全然的誠實和交付,我希望這個工作坊的樣貌也是這樣的。

5 承上題。目前是網路發達的時代,利用網路行銷經營很普遍。很可能在網路上看到做類似事情的其他人,是否有參考過或是學習別人是怎麼運作的呢?覺得自己這當中所思考的路線又是什麼?

我剛開始開課的時候,其實社群平台好像還沒有那麼發達,能夠參考別人作法的機會沒有很多。頭幾年都比較像是自己在黑暗中摸索。當時我對於怎麼帶領工作坊、或者可以怎麼讓參與者敞開並自在的書寫,其實沒有太多概念。我的作法常常是先想像,想像我可以怎麼引導,想像這個引導會引發甚麼反應,然後找身邊的朋友實驗一下,但我大部分都會自我反駁,會自己修正到最後一刻,然後一次一次累積經驗。其實蠻土法煉鋼的。

如果要說是否參考或學習別人是怎麼運作的,我一開始最仰賴的其實是書。探討有關寫作的書蠻多的,娜塔莉‧高柏、茱莉亞‧卡麥隆、史蒂芬‧金、蓓‧施耐德……我在這些書當中找線索,加上我蒐集自己和學員在寫作中常常遇到的困難,慢慢整理出一些教學法。它們到現在還是持續變動。我認為工作坊是很有機的東西,每一次的課程,因為成員不同、組合不同、我和成員們的生命階段不同,甚至寫作的季節不同,激盪出來的東西就是會很不一樣。我個人希望這個工作坊的核心是,可以真實反應我們生命處境的樣子。

6以自己的狀態來說,有什麼是因為只有一個人,所以才能做得到的事?
 那有什麼是因為只有一個人,所以很想做卻還做不到的事情?

一個人工作的變動性很高,每天的工作計劃都可以自己安排,隨時變動。很迷惘的時候我會跑去休息一下下。我很喜歡三島社的社長說,當他想要轉換思考的時候,他會跑到戶外,去鴨川河畔散步之類的。因為一直坐在電腦前只會不知不覺渾身僵硬、心情鬱悶,所以他會先把一切都甩開,他認為人只要能去感受周遭,多少次都能夠重新振作。我很同意他說的「去感受周遭」,星野源在《從生命的車窗眺望》這本書裡也寫到,他最想過的生活是可以感受四季的生活,這當然不是一個人工作才會擁有的專利,但一個人的工作型態確實讓我擁有很大的自由讓自己隨時都能夠暫停腳步,去感受周遭一切人事物的流動。這一點我覺得很幸福。

「因為只有一個人,所以很想做卻還做不到的事情」好像沒有。因為一個人工作仍然有機會大幅度地和其他有趣的人接觸,就像今天的對談這樣。我覺得我好像是一直很享受一個人工作的好處,很少感覺到它帶來甚麼限制。勉強要說的話,應該就是沒有員工旅遊吧(笑)。我是很想和一群相熟的夥伴們一起穿著浴衣在食堂裡喝清酒,然後一面吃天婦羅一面說老闆八卦的。

7 目前為止,是否有過: 打從心底覺得自己開柳橋出版/中巷手作/心靈寫作工作坊這件事真的是太好了,那是什麼事情呢?

曾經有好幾個工作坊的夥伴跟我回饋,參加工作坊之後,寫作已經成為他日常中重要的一部分,我聽到時真的很高興。但真正讓我覺「真是太好了」的事情,老實說並不是這個工作帶來的成就感。仔細往心裡推敲,我認為是自己從無到有建構出一種工作型態,然後慢慢摸索出工作方法,從中經歷許多嘗試、挫敗和成長,不知不覺走過了八年的時光。

因為做著這個工作,我花很多時間和自己相處,並且有機會認識許多也渴望和自己相處的人。在工作坊當中,我們都試著交付出真實的自己,大部分時候,你無法保證那樣做可以換取得到什麼,你只能盡量去做,努力不違背自己的心意。我認為那當中會產出一種對自己的敬重和疼惜,無關乎你寫出的東西優不優秀其實很常寫出自己一點也不滿意的東西),而是你真切地面對並陪伴自己,那種能量會變成你這個人核心的一部分,支持你去面對你的生活和生命。

這個部分,讓我覺得能做這個工作真是太好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